:::

發病十二年的人生故事/瑞塔塔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發病十二年的人生故事-控糖人生中我學到的六件事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分享:瑞塔塔

雖然很丟臉,但我必須承認,在醫院聽到確診糖尿病的時候,我哭了。

還迸出各種情緒「生氣」、「埋怨」、「疑惑」......。

我才二十幾歲,這麼年輕,又不胖,也沒愛吃,家裡長輩都沒得,「為什麼是我?」

有過那麼一段時間,我有各種質疑,想要找出錯誤,「我不可能得到糖尿病」。

直到後來,才慢慢能夠接受那場車禍造成我的糖尿病,所謂的創傷後遺症。

愛胰協會在五月講座邀請我分享發病十二年的人生故事,於是有機會再一次回想,但我幾乎已經忘記那一張哭泣的臉,因為在學習控糖的過程中,我學到了六件事。

 

即便在演講中說過,但我依然樂意付諸文字,和更多人分享。

 

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一件事「別跟自己過不去」。

 

既然糖尿病跟定我了,就和平相處吧!我們必須開始好好的互相認識。

 

好不容易接受了有糖尿病的事實,但要怎麼控糖呢?我當時一無所知,衛教時知道的大原則貌似很簡單,但其實不然,怎麼吃都不對,「典獄長」會把不能吃的食物圈起來,我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,飲食紀錄有越來越多的紅圈圈,一陣子之後,我發現沒有東西可以吃了,改喝糖尿病配方奶,但血糖還是越來越高。

 

於是我轉診了,找到可以教我方法的醫療團隊,我想好好控糖,只是不知道怎麼做。

 

初診的那一天開始,治療方式有了大改變,一天至少打4針(餐前施打速效胰島素、一天施打一次長效胰島素),配合一天至少量4次血糖(最高紀錄量到10次以上)。

 

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願意千里迢迢從雲林跑到宜蘭就醫,我會回答「不改變比改變更辛苦的時候,就會求改變了。」這是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二件事。

 

當然,你也可以選擇不控糖、不理會、不改變,然後去承擔種種併發症,但我還是想潑你一身冷水,沒遇到之前,別以為自己能夠有多瀟灑。

 

我是個積極控糖的12年糖尿病患者,在2017年12月初做了三天心臟檢查,醫師說我有稍微「心肌退化」和「頸動脈增生」,還說「雖然控制得很好,依然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,但絕對比控制不好的人,好很多」。

 

聽到這樣的結果,我非常震驚,醫師就算說了後面那些補充的話,似乎也沒有安慰到我。

 

所以,真的別像溫水煮青蛙,等有感覺的時候,已經來不及了。

 

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三件事「看不見,但依然存在。」

 

併發症,吃進去的「過多的糖」,做過的努力,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很難察覺到變化的項目,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有感覺,但一年、三年、五年……十年,肯定有不同。答案是什麼,你很清楚,請誠實回答自己。

 

有位愛胰的志工叔叔和我分享,他以前為了賺錢過度應酬,某天倒下之後,才發現自己身體已經非常糟了,但他沒有放棄,開始運動、減重、調整飲食,雖然身體沒辦法恢復到最好的狀態,但他的精神和體力好很多,因此他開始來當志工,分享自己的經驗,讓其他人知道控糖的好處。

 

當我演講時,提到「任何時候開始控糖都不嫌晚」的時候,我看到他點頭如搗蒜,如果你也開始這麼做,甚至早就這麼做的話,相信某一天,或是此時此刻,你也能明白我現在想表達的意思。

 

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四件事「沒有最好,只有最合適。」

 

好幾位病友問我,哪一種治療方式最好?

1. 吃藥(一天一顆、餐前一顆、餐後一顆……)

2. 打胰島素(一天兩針、一天四針……)

 

其實,每個人、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,都需要最合適的治療方式。舉一個例子,醫師幫我處理拂曉現象的過程。拂曉現象又稱黎明現象,生長激素的濃度在凌晨開始上升,會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當中,造成晨間高血糖,作用的時間最早從凌晨(半夜)兩點開始,最晚大約是上午十點結束,多數的糖友都有,只是程度有差別,有些人幾乎沒有感覺,但有些人特別明顯,像我。

 

能明顯感覺到拂曉現象的人,可以從兩個部份察覺,首先是半夜三點的血糖不會太低,然後你也會發現,雖然剛醒過來時的空腹血糖在標準值以下,但早餐的時間離起床越久,血糖就會慢慢上升。為了處理拂曉現象,我曾經做過以下的調整--

 

調整1:提前吃早餐,縮短起床後到早餐的時間間隔(2015年)。

調整2:長效胰島素Lantus分兩次施打(2016年)。

調整3:改打新型長效胰島素Toujeo糖德仕(2016年)。

調整4:低醣量飲食...2份醣(2017年)。

調整5:改打胰妥善...腸泌素、胰島素增敏劑(2017年)。

 

有些人可能用「調整1」就能處理好,有些人可能用「調整3」就能處理好,但我自己是每個方法都「曾經」有效卻不持久,直到「調整4」加上「調整5」才比較穩定,或許未來還有更好的辦法,我不會說怎樣是最好的,建議你好好和自己的醫療團隊合作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。

 

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五件事「控糖不是課題,是我的生活。

 

曾經有其他醫療院所的營養師問我,為什麼可以估醣估得那麼精準?我回答:「這是我的生活技能,一定要會。」估錯了,我不會被老師扣分,也不用怕被打,但後果必須由我自己承擔。少估了,胰島素少打,我可能會血糖高,然後頭痛、各種不舒服、長期下來還有併發症要面對。多估了,胰島素多打,我可能會血糖低,昏倒(受傷)、休克、……。

 

估醣是我們的生活技能,需要被訓練。但是,同樣的食物、同樣的份量,由不同的糖友去吃,結果的差異性可以非常大。甚至,在我自己身上發現,連續幾天吃相同的餐點,餐前餐後差距、餐後血糖也都不一樣,一天可能在標準內,另一天可能就超過標準了。

 

所以,除了工具書和電子秤之外,你還必須「增加對醣類的敏感度」以及「增加量血糖的次數」。舉一個我曾經試驗過的「紅藜粽估醣」為例,那是一對很有愛的父母包給糖寶貝的端午愛心粽,他們的寶貝病齡和我差不多,即將升國一。原本他們估一顆粽子是2份醣,呈蔚營養師估1.5份醣,把配料剝開拿掉,穀物的部份約90克重。

 

我是打一天四針(餐前打速效、睡前打長效)

第一次估2份醣

餐前血糖102mg/dl

餐後兩個小時血糖105mg/dl

 

第二次估1.5份醣

餐前血糖119mg/dl

餐後兩個小時血糖142mg/dl

 

第三次估1份醣

餐前血糖101mg/dl

餐後兩個小時血糖147mg/dl

餐後第四小時血糖100mg/dl

 

也請了另一位糖友試驗,糖友君是一天兩次口服藥,平常一餐吃1~1.5份醣

 

第一次吃

餐前血糖111mg/dl

餐後兩個小時血糖191mg/dl

運動後161mg/dl(滾輪10分鐘)

 

第二次吃

餐前血糖111mg/dl

餐後兩個小時血糖200mg/dl

 

糖尿病最方便的一點就是「數字會說話」。我們可以去問別人「試吃」的經驗,但等我們自己來的時候,還是要記得量血糖,並且在血糖高的時候運動(但請注意,若血糖>250mg/dl是不合適運動的,或只能做散步之類輕量級運動),低血糖(70mg/dl以下)的時候要趕快補葡萄糖。

 

控糖人生中,我學到的第六件事「陪伴讓路走得更遠」。

 

陪伴來自家人、來自伴侶、來自同儕、來自學習,只要能讓我們不感覺到孤單,都是正向陪伴。擁有家人和伴侶的扶持,是幸運!但,沒有也不用沮喪,我們可以參加各種形式的病友團體,不必擔心無法融入,我們擁有共同的話題「糖尿病」。

 

控糖的人生,需要不斷選擇。一般的人生,何嘗不是,我們沒有什麼不同。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輕鬆面對,但,這就是生活……取決於「你怎麼想」。

 

有人幫你架好梯子,還是必須自己爬上去,才能看到風景。

 

你可以停在「為什麼我這麼倒楣,得到糖尿病?」繼續自怨自哀,也可以往「糖尿病也沒什麼不好,我現在吃得更健康了。」的道路前進。

 

自己的人生,自己選擇,自己負責。